您现在的位置:  > 文章中心 > 家长园地 > 正文
家园交流应该避开孩子吗
作者:黄荣  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4220    更新时间:2012-6-19         ★★★

很多时候,晨间或离园,总有家长朋友老师之间关于孩子情况的短暂交流,而沟通的目的非常明了——为了眼前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!每每此时,多数家长朋友都会为孩子准备一个恰当的理由,将孩子支开,以更加“方便”,与老师更加“畅谈无阻”!“没心没肺”的小朋友此时多数一走了之,自己玩去了;“谨小慎微”的小朋友则在家长和老师之间穿梭甚至侧耳聆听,或者间或插上几句“是在说我吗?”“你老师讲的什么啊”云云,中大班这种情况更加明显!这样好吗?孩子会怎样想?

小时候,自己也频频遇此情况,每每那时,我就会在一旁插上思绪的翅膀,任近来自己的点滴表现就像放电影一样地快速在脑子里过一遍,一般都是想到自己身上那些家长和老师唠叨百遍仍旧没有改好的“习惯”,总之好似老师和父母说的哪怕只是一句话,都将对自己十分不利。几年前带过一个班,妈妈是一位对女儿非常严格要求的家长,我在与孩子妈妈交流之时,妈妈很主动地将女儿支开,问了她最近课堂上的情况,说周末的舞蹈班一向专心的女儿一直左摇右晃,不积极。坦白讲,女孩子在班上属于佼佼者,一时的所谓“分心”并不是什么大事,孩子的情绪本来就非常不稳定的。第二天,女孩的屁股青了,说是被妈妈揍了一巴掌,原因就是老师和妈妈发现了同样的问题,课堂不专心,由此导致周末的舞蹈班也分了心。天地良心,比窦娥还冤,看着孩子紫青的屁股,想想她当时几日看我的眼神,分明我和妈妈就是“同党”,我们一起“合谋”揍了她的屁股!

发自肺腑——做个小孩子也是很不容易的!

孩子长大了,脑袋灵活了,思维发达了,想事情逐渐有自己的一套,尤其喜欢揣摩周围人的心思。“沟通是生产力”,那我们何不开诚布公,每次交流到孩子本身的情况,可以让孩子参与的事情时,一定要让孩子在场,当事人出席了,家园沟通岂不更加透明愉悦,更加畅通无阻!孩子在无压,无负担的情况下成长进步岂不更好?

让孩子觉得“爸爸妈妈老师是很好的朋友”不仅仅是挂在我们嘴巴边上的一句空话,而是亲眼所见并为之自豪喜悦的一件事情!

 

 

文章录入:黄荣    责任编辑:huangrong 
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 

    山东银座英才幼教集团新东方幼儿园 版权所有
    电话:0634-8587733 5870818 地址:莱芜市莱城区花园北路区交通局对过(3路车区交通局站下车即到)
    鲁ICP备:05005427号 (建议采用1024*768)